新能源就近消纳新政落地:企业怎么用,电网怎么接?

2025-10-24 16:58:25 蜘点集团 4

2025年10月1日,《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正式实施。这一电力领域的机制性变革,正通过明晰责任边界、创新价格机制,破解新能源“发用错配”的消纳难题,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注入关键动能。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量持续攀升,但“发用错配”导致的消纳压力日益凸显。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就近消纳模式虽能缓解系统调节压力,但因项目边界模糊、经济责任不清发展缓慢。新政正是针对这一症结,通过制度设计打通新能源“就地生产、就地消纳”的堵点,实现环境效益与系统安全的双赢。

核心变革:三大突破界定权责边界

新政以“清晰边界、精准计量、市场导向”为核心,构建起全新的就近消纳规则体系,实现三大关键突破。

在接入与消纳管理上,政策明确项目需整体接入用户侧,形成清晰物理界面,从根源划清责任边界。同时硬性规定: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不低于60%,占总用电量比例不低于30%,2030年前新增项目自用占比需进一步提升至35%,通过量化指标确保绿电高效利用。

价格机制创新成为政策亮点。为体现“公平负担”原则,新政将输配电费由两部制改为主要按接网容量缴纳,系统运行费暂按下网电量征收并逐步向容量计费过渡。这一调整既保障了电网企业的通道保障收益,又通过成本杠杆引导项目优化储能配置、降低接网容量,形成“节能降本”的正向激励。

市场参与规则重构更具突破性。新政要求项目作为统一整体直接参与电力市场,电网不再承担代理购电职能。现货市场地区可采取“自发自用为主、余电上网为辅”模式,非现货地区则禁止返送电,通过差异化管理兼顾市场灵活性与系统稳定性,推动新能源从“政策补贴”向“市场竞争”转型。

实践印证:地方园区的先行探索

山西多地绿电园区的实践,已提前印证了新政逻辑的可行性。大同经开区采用“绿电直连+增量配电”模式,园区电力碳排放因子低至0.322kgCO₂/kWh,远优于国际同类园区;吕梁岚县园区配套新能源项目后,绿电消费占比达68%,单位碳排放因子降至0.1980kgCO₂/kWh,显著增强了铸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市场参与与成本控制层面,长治高新区构建“分布式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实现多主体灵活互动,为新政下项目直接入市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侯马经开区配套40兆瓦/80兆瓦时储能电站的做法,则呼应了新政“提升自主平衡能力”的导向,为项目通过储能优化降低接网成本提供了实践路径。

长远影响:重塑电力生态的深层价值

新政的实施将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质量提升期”。对企业而言,自发自用带来的电费成本降低与绿电认证带来的产品溢价形成双重效益,正加速高载能产业向绿电园区集聚——原平经开区化工园区凭借65%的绿电占比,成功吸引高端精细化工项目落地,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对电力系统而言,政策引导项目通过储能配置、负荷调节降低接网容量,将大幅减轻传统火电的调峰压力。与虚拟电厂政策形成协同后,更能构建“源荷互动”的新型电力生态: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跟踪新能源波动,与就近消纳项目形成互补,共同提升系统灵活性。

从行业发展看,新政推动的“用户侧革命”,正让新能源从集中式电站的“远距离输送”转向分布式的“精准匹配”,为分布式光伏、户用储能等新业态打开成长空间。随着2030年消纳目标的临近,这场变革将深刻改写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响应:蜘点集团的数字化适配实践

在这场电力生态重塑的浪潮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激活,蜘点集团有限公司立足产业数字化服务定位,形成了与新政导向相适配的实践探索。

依托提锂专利技术与深耕多年的新能源供应链数字化平台,蜘点集团已打通“锂矿-碳酸锂-锂电池”的供应链业务闭环。通过专利技术升级改造锂原料加工环节,可显著提升原料利用效率与产量,同时借助集中采购协同、智能物流调度与数据分析赋能等数字化手段,助力合作企业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升跨区域运输效率。这种“技术突破+数字化供应链”的组合能力,正为新能源项目落地提供稳定的上游资源保障,精准契合新政下项目对供应链效率与成本控制的核心需求。

从政策落地到企业实践,新能源就近消纳的路径正逐步清晰。这场变革不仅将重构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逻辑,更将为能源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力,推动“双碳”目标扎实落地。


如果您对蜘点一体化平台感兴趣,可以点击链接免费注册试用,一个账号打通所有系统,欢迎试用

https://group.zhidianlife.com/personal-center/platform-trial

登陆蜘点官网,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查看https://group.zhidianlife.com/